被捧上天的七种保健品,过年别再买给爸妈了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胶囊君~

槽值 | 作者

槽值 | 来源

逢年过节, 大多数中国人走亲访友,都少不了送些保健品。

顶着健康养生的名号,标配精致高档的包装。

送的人觉得不跌面子,收的人也感到用了心。

种类繁多的保健品,到底什么值得买?

很遗憾,绝大多数保健品的功效,根本配不上它高昂的价格。

保健品不是药,没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能。

所谓的"美容养颜抗衰老,排毒减肥清肠道",神乎其神的功效不过是夸大宣传,只为掏空消费者钱包。

过年回家给亲戚长辈选购前,一定要三思。

1

七种“保健品”

让多少人花了冤枉钱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超2千亿元,仅次于美国。

大把的钱流入了市场,结果却不尽人意。

下面这七种常见的“保健品”,效果被吹上了天。

事实究竟如何呢?

1、 口服胶原蛋白并不能美容

不知何时开始,流行起了这么一句夸女生皮肤好的话:脸上满满的胶原蛋白。

很少有人知道胶原蛋白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胶原蛋白是人体中的一种蛋白质

让皮肤保持弹性,是它最广为人知的功效。

一些不靠谱的说法流传开来:“多吃胶原蛋白粉可美容养颜,延缓衰老”。

事实上,吃进去的胶原蛋白,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来补充体内的胶原蛋白。

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容功效了。

德国某抗衰老胶原蛋白展台 / 视觉中国

从营养价值角度来看,口服胶原蛋白制品相比“肉、蛋、奶”,也只能算是“劣质蛋白”。

真的想要补充蛋白质,不如每天吃一个鸡蛋来得性价比高。

2、高钙奶补钙不靠谱

无论男女老少,都想着要补补钙,高钙奶顺势成了不少商家的营销亮点。

可牛奶、羊奶这些奶制品本就是高钙食品了。

所谓“高钙奶”,不过是人为增添了钙含量。

2004年,杭州动物园,大熊猫培培只喝牛奶 / 视觉中国

同时,普通牛奶中的乳钙容易被人体所吸收,高钙奶中添加的碳酸钙则恰恰相反

过多添加钙,一方面影响牛奶口感;

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蛋白体系的不稳定,影响杀菌的稳定性。

人体每天摄入的钙含量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纯钙有可能导致肾结石等疾病。

3、 葡萄籽抗氧化是“骗局”

市场上各种“葡萄籽油”、“葡萄籽粉”类保健食品十分畅销。

它的主打功能,主要有“抗氧化”、“抗衰老”,甚至是“抗癌”。

但真相很残酷。

葡萄籽中有一种叫原花青素的成分,它是一种天然的低毒性抗氧化剂,长期摄取的确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

可是呢,许多植物的皮、壳、籽中都含有原花青素,比如苹果皮、花生皮。

葡萄籽类保健食品,除了贵,并不与众不同。

普通人只要保持均衡饮食,不需要额外补充这种物质。

再说抗癌效果。

有研究发现,在实验室环境下,葡萄籽提取物确实能对极个别的癌细胞起抑制作用。

但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李铎指出,“体外实验能抑制”与“体内能抑制”是两回事。

能在实验室内影响癌细胞,不一定能在人体内起作用。

葡萄籽的抗癌功效,尚未明确。

十余名女士使用葡萄籽化妆品出现异常反应 / 视觉中国

4、黑糖不宜多吃

伴随养生概念的风靡,黑糖走进了千家万户。

与黑糖一起出现的,往往还有“古法工艺”“补血养气”等字眼。

但是,黑糖本质上还是糖,属于“伪保健食品”。

近期,一条关于黑糖中丙烯酰胺严重超标的新闻,让很多消费者感到心惊。

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属于“疑似致癌物”。

很多黑糖是采用传统工艺制成,味道香、颜色深,但其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较其他机械工艺制成的糖更高,致癌的风险也更高一些。

传统工艺制作黑糖 / 视觉中国

所以在购买黑糖时应该睁大眼睛,食用黑糖更要控制好量。

5、冬虫夏草功效存疑

2016年,冬虫夏草因砷含量超标,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发布了消费安全提示。

一时间,这种比黄金还贵的保健品被打下了“神坛”。

冬虫夏草被普遍认为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抗疲劳等功效。

2003 年非典时期,传言吃冬虫夏草能增强免疫力,虫草一夜之间变成“神草”。

但冬虫夏草真正所含成分、疗效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它究竟是药材还是保健品?不同的商家也有不同的解释。

因此,从保健的角度来说,服用冬虫夏草要慎之又慎。

冬虫夏草 / 视觉中国

6、吃酵素能减肥?别轻信!

近年来,引发海淘、代购狂潮的酵素,在保健食品排行榜中迅速上位。

它号称由几十上百种水果发酵制作而成,主打排毒减肥。

酵素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它只不过是日本人对“酶”的称呼。

酶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不可能被人体吸收后直接利用。

因此,即使从食物中获得,也会被消化系统破坏。

比如,胃液会消化降解很多酶。

想要通过口服酵素达到排毒、清宿便、减肥的作用根本不现实。

至于自制酵素,就更不靠谱了。

2018年8月,郑女士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服用自制“酵素”减肥十斤的帖子,便想自己也试试。没想到,喝完之后又拉又吐,患上了急性肠胃炎。

自制酵素过程中产生的卫生问题,很容易引发肠胃疾病。

居民自制酵素  / 视觉中国

7、大麦若叶青汁一点也不神奇

微商一手捧红了一种叫做“大麦若叶青汁”的饮品

所谓“大麦青汁”,是将长到20至30公分的大麦幼苗打成汁或干燥成粉。

听起来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植物提取饮品,功效却被写得神乎其神:

具有若干种营养素、微量元素”、“高碱性纯天然”、“排毒功效显著”。

麦苗上挂着晶莹的露珠 / 视觉中国

大麦青汁没那么神奇。

首先,大麦青汁中的纤维很少。

即使是食用直接打成的粉,所获得的膳食纤维跟人体需求相比也是杯水车薪。

其次,“酸性体质”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不具有科学依据。

所谓服用碱性保健品中和酸性体质,纯属胡说。

最后,大麦若叶青汁能够净化血液、起到排毒效果的说法,也缺乏科学支撑。

2

保健品的三种营销手段

一个比一个套路深

保健品的走俏,离不开商家的花式营销。

上面提到的保健品,你可能没吃过,不会没听过。

总结起来,保健品的营销套路不外乎以下三种:

1、 虚假宣传

很多商家为了推销保健品,画出的大饼简直不忍直视。

比如:“高科技产品根治高血压、糖尿病”。

真这么厉害的话,拿到的诺贝尔奖杯能绕地球一圈。

还有一些人大玩文字游戏,“帮助睡眠”变成“根治失眠”、“促进消化”变成“排毒养颜”,擦边球层出不穷。

这种套路其实不难识破。

毕竟专业医生配合先进医疗设备都办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寄希望于通过吃保健品实现呢?

保健品不是药!保健品不是药!保健品不是药!

同样的话,到底要强调多少遍才能深入人心呢?

保健品欺诈 / 视觉中国

2、 饥饿营销

饥饿营销是一种常见的营销策略,在保健品领域,常被用于套路老年人。

为卖出产品,很多保健品商家会制造“供不应求”以及“优惠大促”的假象。

一些老人信以为真,生怕错过就会买不到、买亏了。

购买时,商家要老人现场数货、验货,并劝老人当场吃下。

甚至陪同老人去银行取款,当场完成交易。

当老人消费过后,回头细想时,很多时候已经上当受骗了。

商家相亲角做促销,大爷大妈争相扫红包 / 视觉中国

3、广告洗脑

不知不觉中,原本张贴在电线杆上,刊登在报纸夹缝中的保健广告,已经搭上了新媒体的顺风车,占领了微信朋友圈。

一个“震惊体”的标题加上制造焦虑的内容,最后引入一条广告,一篇洗脑文就形成了。

事实不清、效果不明,但先转再说,很多老年人无形中成了帮助宣传的主力军。

很多年轻人想要劝父母别相信,往往是要冒着被拉黑的风险。

保健品广告的洗脑功力,可见一斑。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谎言该揭穿还是要揭穿。

很多牛皮吹上天的保健品,只是精心包装的骗局。

所谓灵丹妙药不过是空中楼阁,不仅无用,反而危害身体。

过年回家要尽孝心,盲目购买保健品并非好的选择。

与其一掷千金买个心理安慰,不如踏踏实实给父母多些陪伴。

- END -

*作者: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好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

  • 被捧上天的七种保健品,过年别再买给爸妈了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29日  所属分类:海淘保健品
admin